1947年那会儿,国民党军队攻占了延安,蒋介石这才有了机会,亲自到了这个被视为革命中心的地方。
原本以为攻下延安会是件大喜事,但真到了那儿,随便问了问当地的农民一个事儿,我心里就开始七上八下的,晚上翻来覆去根本睡不着。打那以后,我压根就不想再提这次出门了。
蒋介石这次出门究竟碰到了啥事儿?为啥农民的回答会让他心里头烦躁起来呢?
来,动动手指点个,咱们一块儿聊聊蒋介石去延安的那段往事。
进攻陕甘宁边区的延安城
延安在我党历史上那可是个重中之重的地儿,它曾是好多革命英雄的心灵支柱。但到了1947年,国民党军队打进了延安,这个我们心中的革命圣地就被他们给占了。
蒋介石抓住这个机会,跑到延安想探个究竟,瞅瞅共产党这些年到底有啥妙招。他就想看看,为啥这么一支看起来“不起眼”的队伍,却能一直这么有活力,怎么都打不倒。
1946年那会儿,老蒋调动了几十万的国军,把中原地区给团团围住了。国军攻势猛烈,就像开了挂一样,短短几个月,就对我军发起了好几千次的冲锋。结果,不少解放区就这样被国军给占了,落到了他们手里。
瞧着这出色的战斗成果,蒋介石心里头乐开了花,他赶紧下令部队继续往前冲,打算攻占更多的解放地盘。
1947年那会儿,国军眼瞅着就要打到陕北最前线了,那块地方可是我党响当当的革命大本营。在蒋介石心里头,延安就是我党的“大本营”。要是能攻下延安,那可真是给共产党来个“下马威”。
要想攻占延安,蒋介石不光自己跑到陕北前线指挥,还派出了得力干将胡宗南。他给胡宗南下了死命令:必须在三天之内把延安给攻下来。
胡宗南带着国民党大军猛攻延安,原以为会碰上解放军的顽强阻拦,心想这场仗肯定难打,但出乎意料的是,战斗推进得比他预想的顺畅多了,他顺利完成了蒋介石交给他的任务。
蒋介石一听到胜利的消息,心里头那个高兴啊,他觉得,把延安给攻下来,不光是给共产党来了个狠的,也是他自己政治路上的一块大奖牌。
说实话,国民党打算攻打延安这事儿,我们党老早就心里有数了。为啥呢?因为胡宗南身边有个机要秘书叫熊向晖,他其实是咱们党的人。所以,胡宗南那边一接到要攻打延安的命令,熊向晖立马就把这事儿悄悄告诉了我们党。
毛主席一听到那消息,立马就决定让大伙儿撤出延安。
关于这事儿,挺多人纳闷儿的。打从长征结束后,延安就成了我们党搞政治、指挥军事的大脑,还是那些中国青年眼里头那个“神圣的革命地方”。
以前啊,咱们不光得跟国民党斗,还得打日本鬼子,那时候日子苦得很,可咱们都没丢下延安。那为啥现在到了这个节骨眼上,反而要考虑放弃这么个关键地儿呢?
一开始国军打过来时,我们也琢磨过防守的事儿,打算死守延安来应战。但这次国军是铁了心,非要端掉我们党的核心地带不可,他们进攻的速度快得让我们党都没想到。
眼看着国军一步步逼近延安,到了这关键时刻,毛主席做了个决定:撤!他说啊,“只要人在,地没了还能再夺回来,咱们得主动撤出延安。”
说白了,延安成为革命圣地,不是因为那地方有啥特别,而是因为有好多有志气的年轻人聚在那儿。他们拼命努力,怀揣着革命梦想,这才让延安变得意义非凡。
老百姓才是推动变革的力量源泉,咱们到哪落地生根,哪块地方就成了变革的热土,只要根基稳固,就不愁发展不起来。
主席决定要离开延安后,他特地组织了个大会给大家鼓劲。在会上,他不仅跟大家讲了为啥离开延安是重要的战略选择,还安排了队伍的任务,就是要保护好大部分人马安全撤离。
尽管我们并不愿意和国民党交手,但如果他们非要动手,我们也不能轻易把延安让出去,不然他们可能会猜到我们的计划。所以,延安这场仗,咱们得打,只不过得动动脑筋,想个巧妙的打法。
延安这地儿位置挺特别,战略上挺有深度的,革命那会儿给我们挡了不少风雨。咱们还能借着这地势,把敌人的大军给拖住,引他们进来,最后把他们一举歼灭。
走之前,毛主席跟大家伙儿保证,短则一年,长不过两年,咱们肯定得再回延安来。
毛主席的判断真准,蒋介石一门心思就想着把我们党给灭了,压根儿没察觉到,他那股子疯狂劲儿,其实给国军埋下了大麻烦。
在这次战斗中,我军其实没咋吃亏,尤其是咱们的主力部队,基本没啥影响。反而呢,因为咱们把延安给占了,国民党那二十万的主力就被困在了陕北,只能一个劲儿地追我们。这样一来,他们的机动性可就大打折扣了。
那时候,国民党真的急需打场胜仗,给士兵们提提神,挽回一下军中的低落情绪。要是他们能占领延安,那绝对是个大突破,对国军来说意义非凡。
踏进延安这块地方
国民党大军压境,延安面临严峻考验。毛主席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策——撤离延安,似乎是将这座名城轻易地让给了国民党。
说到国民党急着想占延安这事儿,主席讲过,老蒋这是“自找麻烦”。咱们这么做,就是为了多拖点时间。一方面呢,故意把敌人往深了引,好让国军那二十多万的大部队被绑在陕北这块地方。
趁着国军被困在延安那会儿,咱们军队就有了更多空档来规划战术安排,或者从别的地方调兵遣将,到这地方来个四面埋伏,最后把那帮国军一网打尽。
蒋介石压根儿没去多想这些,他心里头就一个念头,那就是赶紧“建功立业”,这对老蒋来说,实在是太重要了。
胡宗南能爬到这个位子,靠的是他对人情世故的精通。他清楚蒋介石眼下最缺的就是拿得出手的政绩,所以,在延安小胜一把后,他就把战绩稍稍放大了一些,呈报给了蒋介石。
看到这样的好消息,蒋介石心里头那是乐开了花,对胡宗南那是赞不绝口,一个劲儿地夸。
胡宗南这老将,战场上摸爬滚打这么多年,一打起仗来,他就感觉事情有点反常。虽说他是攻下了延安,但整个过程却出奇的顺利,没有预想中的恶战。他对解放军的战斗力心里是有数的,可这回,解放军居然没像往常那样死守阵地,这让他挺意外。
但他这人爱面子,没往深处琢磨,只觉得是国民党军队太厉害,毕竟蒋介石给他派了二十多万的兵力来攻打延安,对手感到畏惧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。
胡宗南把打仗的结果告诉了蒋介石,蒋介石一听,心里头别提多高兴了。他赶紧让人准备,说要连夜给胡宗南庆祝这个“延安的大胜利”。而且,他还吩咐手下的人去告诉各大媒体,要他们好好宣传一下这次的“延安大胜利”。
他想告诉全世界,国民党把中国共产党的“老窝”给端了。这消息一传出来,记者们都坐不住了,这么大的新闻,哪能放过?没多久,各大城市的记者们都急着往延安赶,都想第一个拿到这独家消息。
媒体朋友们都希望能去现场采访,重新感受“延安大捷”那股子劲儿,特别是胡宗南在电报里头吹嘘自己“逮了5万敌军”,大家伙儿也都琢磨着,要是能跟那些被俘的战士们面对面聊聊,那该多好啊。
胡宗南心里最清楚,这场战斗其实轻松得很,他手里压根儿就没抓住5万俘虏。要是记者们真的来了,一看他那所谓的“战绩”根本不存在,那他谎报军情的事儿不就穿帮了吗?
更糟糕的是,蒋介石下令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这件事,还叮嘱胡宗南得好好款待那些记者,他们可都是国民党的“脸面”。
胡宗南为了把谎话圆上,只能从周边的村子里强行找了500个村民来,然后又从部队里抽调了上千个士兵,让他们装成被抓的解放军。
能当上记者,那采访能力肯定没得说。胡宗南怕士兵们答不上记者的问,就专门找人来给他们培训。有时候,胡宗南自己都会亲自上阵,给士兵们当教练。
训练那会儿,胡宗南特别交代士兵们:“要是碰到那些难缠又古怪的问题,怕说多错多的,就直接闭嘴装愣。别忘了你们的角色,是俘虏。”
在这帮扮演“战俘”的演员里头,胡宗南挑了一个人,让他假装成解放军的旅长。这个假旅长啊,算是胡宗南手里的一个亮点,他对这个安排相当得意。
训练搞完后,胡宗南假装成记者去跟那位“旅长”聊天。聊着聊着,胡宗南突然给了他一脚,说:“共产党的人会管我们的总统叫总统吗?他们都是直接叫蒋介石的名字,你得反过来讲话,现在就得这样。”
胡宗南一番调教后,这些“俘虏”个个都像模像样,就等着记者们上门采访了。
记者们抵达延安后,立马就忙活着要采访胡宗南和那一批“俘虏”。他们急不可耐地想要了解这些人和事。
胡宗南一脸得意洋洋,到处吹嘘自己的“胜利果实”。而那些“战俘”呢,就像排练过一样,一个个装出灰心丧气、无可奈何的模样,顺着他的话头,说自己是被国民党军队给打败了。
胡宗南不光搞得排场十足,对那些千里迢迢赶来的记者,他还特地吩咐手下要好好招待,吃的喝的都不能少。记者们吃了人家的,自然不好意思多说什么,再加上“俘虏们”那边配合默契,记者们压根儿没感觉到有啥不对劲儿。
接着就使劲吹捧胡宗南的“卓越成就”,把胡宗南近乎打造成了如同“楷模”一样的人物。
瞅着这些新闻报道,蒋介石心里也痒痒,想去延安实地瞧瞧,看看到底是个啥样的地方。他特别想弄明白,共产党咋就能在那样的环境里,还活得那么硬朗,并且短时间里就把革命的火种撒遍了全国。
关键的是,他意图通过实际行动向全球展示,国民党已成功夺取共产党的“核心基地”,这标志着国民党的辉煌胜利。
可蒋介石压根儿没想到,去延安这一趟,最后竟成了他心底里不愿碰的事儿。
在农民眼里,毛泽东是这样的存在对于广大农民而言,毛泽东这个名字,有着说不尽的亲近和敬意。他深知农民的疾苦,始终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。在那个动荡的年代,是毛泽东带领着农民们翻身做主,摆脱了封建地主的压迫和剥削。他倡导的土地改革,让农民们有了自己的土地,能够自给自足,生活也有了盼头。毛泽东不仅关心农民的物质生活,还他们的精神世界。他提倡文化下乡,让农民们也能接触到先进的知识和文化,开阔眼界,提升素质。在他的带领下,农村的教育、卫生等事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。在农民心中,毛泽东就像是一位慈祥的长者,时刻关心着他们的冷暖安危。他的形象和事迹,深深地烙印在农民们的脑海中,成为他们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。每当提起毛泽东,农民们总是满怀感激和敬仰。他们知道,是毛泽东改变了他们的命运,让他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。这份恩情,他们永远铭记在心。
蒋介石自个儿跑到延安,问一个老农认不认识毛主席。老农的回答,把蒋介石吓得不轻。
蒋介石打算亲自去延安这事儿一传开,胡宗南立马忙活起来准备迎接。他心里明白,蒋介石这人讲究惯了,平时吃穿用度都得是最好的,延安那种苦地方,蒋介石肯定受不了。
为了把蒋介石招待得周到,胡宗南特地派了运输机,专门去采购各种进口的新奇玩意儿。像那些洋气的瓷质洗脸盆,还有法国产的豪华沙发床,都是延安的老百姓平日里想都不敢想的“奢侈品”。
1947年8月份,蒋介石身边的专家坐飞机到了延安机场。他下飞机时,穿着一身特别新的、看起来很利落的军装,外面还罩了件挺有派头的斗篷,整个人显得特别有精神。
可当他踏进毛主席住的地方,却愣住了,眼前的一切跟他心里想的差太多了。
毛主席住的地方跟咱老百姓的窑洞其实差不了多少,就是多了点办公用的东西,收拾得也更干净利索些。
窑洞那儿的窗户,用的是纸给糊上的,门呢,还是扇老旧的木门,轻轻一推,就“嘎吱嘎吱”直响。屋里面摆的东西特别简单,就只有一张看起来用了好久的木床。窗户边放着张木桌子和几把椅子,简简单单。另一边,就是个盆架搭着个洗脸盆,也没啥多余的。
毛主席住的那屋子,简单得很,就摆了几样必须用的东西,别的啥也没有。别说跟蒋介石的总统府没法比,就是国民党里随便拉个军官的住处,都比那儿要讲究得多。
他压根儿没想到,他的对手竟然在这种破烂地方运筹帷幄,指挥着队伍和国民党军对打。哪里看得出来半点当权者的样子?
逛完毛主席和我军那些大将的住处后,蒋介石心里头原先的那点小得意就没了,取而代之的是满心的烦恼。你说说,就他们那条件,差成那样,国军咋就愣是打不过呢?
参观完后,蒋介石打算在延安到处走走,瞧瞧延安是个啥样。他溜达着来到延安一户寻常百姓家的院子,一进门就看见院子里有棵枣树,树上还挂着挺多枣儿呢。
随口说道:“这枣树长得挺旺嘛。”边上的农民一听蒋介石这么说,乐呵呵地夸起自家的枣树来:“我家的枣儿那是一等一的好,个头大,味道甜,就连毛主席都夸呢,时不时还让人来买些回去。”
可是老农夫的那番话却让蒋介石感到惊讶:“难道毛泽东吃枣还得花钱买吗?”
农民听后直感慨:“毛主席真是个大好人,他心里时刻装着咱老百姓,每次买枣都坚持要给钱。我们说送他了,可他倒好,趁咱们没留意,悄悄把钱搁咱窗台上。”
“农民”这俩字儿就像一把尖刀戳进了他心窝子,蒋介石压根儿不敢相信真有这般清正不阿的头儿。心存疑惑的他,又朝四周瞅了瞅,只见边上还围着挺多瞧热闹的庄稼汉。
蒋介石不信这一套,他随手拉过一个农民,直接问道:“你晓不晓得毛泽东这个人?”
农民立马回应道:“当然认识他,他以前还跟我们一起到田里劳动过呢!”
蒋介石听到这话,整个人直接呆住了。他压根儿没想过,跟他抢地盘的人会过这种日子。更让他意外的是,边上的农民还跟他说,毛主席和那些共产党的头头儿,衣服破了都不舍得扔,补补又继续穿。
延安的老乡们一说到共产党,那都是竖大拇指夸好。他这次来本想着能在延安找点共产党的“负面消息”,结果却发现这儿的人都在夸他们。可能这就是共产党为啥能这么厉害的原因吧。
那天晚上,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,根本睡不着,压根儿没想过会碰到这么强劲的一个对手。第二天一早,蒋介石就坐飞机,灰头土脸地走了,估计他心里也清楚,国共两党之间的差距到底在哪里了。
要是你觉得我的文章还不错,那就点个“”支持下吧,这样你就能立马收到我新发的文章了。还有啊,得提醒你一下,根据平台的规定,只有咱们多互动,你才会被算作是我的忠实粉丝哦。

